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1

时间:2012-04-26 09:47 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
《大学语文》大纲在“汉语基本知识”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:“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、其、者、所、诸、焉、则、而、于、以、且、乃等的用法,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。”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,下面分别作些介绍。

  “之”

  (一)代词

  可指代人、事、物等,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。例如:

  (1)君子疾夫舍曰“欲之”而必为之辞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之:指代所行之事,可译作“这样做”,分别充当“欲”和“为”的宾语。)

  (2)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之:提到动词“有”之前的宾语,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。)

  (3)野语有之曰。(《庄子。秋水》之:指代“野语”的内容,可译为“这样的话”,充当“有”的宾语。)

  (4)孟尝君怪其疾也,衣冠而见之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之:指代冯谖,充当“见”的宾语。)

  (5)公赐之食,食舍肉。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之:指代颍考叔,充当“赐”的近宾语。)

 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,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。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,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。例如:

  野语有之曰,“闻道百,以为莫己若”者,我之谓也。(《庄子。秋水》我之谓:谓我。)

  《诗》曰:“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”其是之谓乎?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其是之谓乎:大概说的就是这吧。)

  其李将军之谓乎?(《李将军列传》其李将军之谓乎: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。)

  惟陈言之务去。(《答李翊书》陈言之务去:务去陈言。)

  (二)连词(结构助词)

  1、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(定中结构)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,表示多种修饰关系,通常可译为“的”。

  例如:

  (1)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代为?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
  (2)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可以食肉矣。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)

  (3)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、和之宝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,建翠凤之旗,树灵鼍之鼓。(《谏逐客书》)

  2、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、谓语前,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,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,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、宾语、状语、定语等。此时根据上下文,通常可译作“的”、“……的时候”、“……的样子”、“……的情况(条件)下”等,也可不译出。例如:

  (1)寡人之於国也,尽心焉耳矣!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寡人之於国也: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。充当全句的主语。)

  (2)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。(《马伶传》李伶之为严相国:李伶扮演的严相国。充当句中主语。)

  (3)此其自多也,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?(《庄子。秋水》尔向之自多于水: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。充当“似”的宾语。)

  (4)相与枕藉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(《前赤壁赋》东方之既白:东方已亮。充当“知”的宾语。)

  (5)广之将兵,乏绝之处,见水,士卒不尽饮,广不近水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广之将兵:李广带兵的时候。充当状语。)

  (6)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,贺兰嫉巡、远之声威、功绩出己上,不肯出师救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: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。在全句中充当状语。)

  (7)此吾之所为师也。(《马伶传》吾之所为:我师从的,充当“师”的定语。)

  (三)动词

  表示“去”、“往”、“到……去”、“到达”等意思。如:

  驱而之薛,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,悉来合卷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之薛:到达薛地)

  大军不知广所之,故弗从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所之:去的地方、去处)

  “其”

  (一)代词

  可指代人、事、物等。与“之”不同的是,上古汉语中“其”时常隐含结构助词“之”的意思,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,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。魏晋以后,“其”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,也可用作主语。例如:

  (1)河内凶,则移其民於河东,移其粟於河内。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前一“其”指河内,可译为“那里的”;后一“其”指河东,可译为“河东的”。)

  (2)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曰。(《庄子。秋水》其:指代河伯,可译为“他的”。)

  (3)其后用兵,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。(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其:指代前事,可译为“此”、“这”。)

  (4)愈尝从事于汴、徐二府,屡道于两府间,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其:指代当地百姓,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。)

  (5)夫其以李伶为绝技,无所干求。(《马伶传》其:指代马伶,可译为“他”,充当句中主语。)

 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,古汉语中“其”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,作为指示代词,可用作特指、远指、近指;指代人物时,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,也可指代第一、第二人称,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。例如:

  (1)长者闻之,得无厌其为迂乎?(《报刘一丈书》其:此为作者自指,可译为“我”。)

  (2)李生足下:生之书辞甚高,而其问何下而恭也!(《答李翊书》其:指李生,这里可译为“你”。)

  (二)语气词

  作为语气词,“其”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,可表示多种语气。

  1、表揣测语气,可译为“大概”、“恐怕”、“也许”、“可能”等。例如:

  (1)虽然,待用于人者,其肖于器邪?(《答李翊书》)

  (2)千金,重币也;百乘,显使也。齐其闻之矣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

  (3)若是,则与吾业者,其亦有类乎?(《种树郭橐驼传》)

  2、表叮嘱、劝勉、期望、命令等语气,通常用于祈使句中,可译为“一定”、“千万”等。例如:

  (1)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(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其无忘:可译作“千万不要忘记”。)

  3、表反问语气。可译作“岂”、“难道”、“哪里”等。例如:

  虽如是,其敢自谓几于成乎?(《答李翊书》)

  若阙地及泉,隧而相见,其谁曰不然?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

  4、强调语气,可译为“究竟”。例如:

  (1)天下之不亡,其谁之功也?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

  (三)连词

  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,可译作“是……还是”或“……还是……”等。例如:

  如是者,其亦足乐乎?其无足乐也?(《答李翊书》)

  “者”

  1、起辅助作用的代词。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,“者”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,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,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,以指代一定的人、事、物,可在句中充当主语、定语、宾语、中心语等。可以与“者”组合的词类较多,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,主要有:

  与名词组合:

  主要可分两类:

  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,引出谓语。此时“者”通常可以不译,也可视需要译为“……此人”、“……这个人”、“……的情况”等。例如:

  李将军广者,陇西成纪人也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马伶者,金陵梨园部也。(《马伶传》)

 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。(《答李翊书》)

  2、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,充当动词宾语。此时“者”通常可以不译,也可视需要译为“……此人”、“……的人(情况)”等。例如:

  (1)齐人有冯谖者,贫乏不能自存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

  与数量词组合:

  表示数量的种类。可译为“种”、“样”、“类”、“方面”等,也可不译。例如:

  (1)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
  (2)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(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)

  (3)此五子者,不产于秦。(《谏逐客书》)

  (4)此数宝者,秦不生一焉。(《谏逐客书》)

  与时间词组合:

  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,可译为“……的时候”等。例如:

  (1)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
  (2)始者,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,非圣人之志不敢存。(《答李翊书》)

  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:

  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,可酌情译为“……的”、“……的人(或情况、东西、事情等)”。例如:

  (1)夫物不产于秦,可宝者多。(《谏逐客书》)

  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:

  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,也可酌情译为“……的”、“……的人(或情况、东西、事情等)”。例如:

  (1)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
  (2)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,始吾弗信。(《庄子。秋水》)

  (3)此所谓“藉寇兵而赍盗粮”者也。(《谏逐客书》)

  (4)秦时为将,逐得燕太子丹者也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(5)当是时,弃城而图存者,不可一二数;擅强兵坐而观者,相环也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

  (6)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。(《前赤壁赋》)

  此外,“者”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,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,此时可译为“……的原因”等。例如:

 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,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。(《庄子。秋水》)

  若是者何也?(《谏逐客书》)

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,无纤介之祸者,冯谖之计也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

云南博联教育 云南成人高考报名,昆明成人高考 云南函授报名,昆明函授报名